- 0
- 0
人民的西湖:毛澤東時代的宣傳、自然與能動性(1949–1976)
以風景和古跡聞名的杭州西湖,千百年來歷經多番變遷,共和國初期的大規模改造工程更是前所未有。西湖疏浚、植樹造林、建造花港觀魚公園、養豬及平墳運動—這一系列「宣傳-運動」項目旨在打造一個「人民的西湖」。這項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事業,映照著人類規劃與自然界應對之間的互動與糾纏。 誰在決定西湖的過去與未來?作者強調,人類之外,湖水、淤泥、微生物、公園、樹木、害蟲、豬、墳墓等亦扮演重要角色。本書以「非人類研究」的思路,剖析各種非人類特有的「能動性」如何參與、影響或阻撓了西湖的改造,揭示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之下歷史的複雜性。 本書是一本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的研究。從毛澤東時代西湖的一系列變遷,來觀察政治決策與環境的關係、景觀的重塑、新政權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,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價。對於關注人民共和國初期歷史的學者和學生,這是一本重要的必讀書。 作者 何其亮,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、系主任。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、傳媒史、城市史及環境史。著作包括 The People’s West Lake: Propaganda, Nature, and Agency in Mao’s China, 1949–1976 (2023)、Working the System: Motion Picture, Filmmakers, and Subjectivities in Mao-Era China, 1949–1966 (2023)、Newspapers and the Journalistic Public in Republican China: 1917 as a Significant Year of Journalism (2018)、Feminism, Women’s Agency, and Communi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China: The Case of the Huang-Lu Elopement (2018)、Gilded Voices: Economics, Politics, and Storytelling in the Yangzi Delta since 1949 (2012),以及《個體與集體之間: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評彈事業》(2013)等。 譯者 萬芷均,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翻譯碩士。主要譯作有《融會中國與西方: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》、《邊緣地帶的革命:中共民族政策的緣起(1921–1945)》、《夏志清論中國文學》、《黑暗的閘門: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》等。 推薦 ——王斑(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、比較文學系教授) 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,「自然」常被視為人類行動以下的惰性或被動對象,或人類事件發生的平台,這種情況在跨學科中國研究領域尤其突出。《人民的西湖》建立了一個簡.貝內特(Jane Bennett)稱為非人類「分配能動性」的框架,以此探討毛澤東時代的杭州西湖如何透過一系列「宣傳-運動」項目,在反覆無常與矛盾之中被改造。 —蒂姆.奧克斯( Tim Oakes,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地理系教授) 版權資料 何其亮著,萬芷均譯:《人民的西湖:毛澤東時代的宣傳、自然與能動性(1949–1976)》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,2024。DOI: https://doi.org/10.978.988237/3327 本書版權採用 CC-BY-NC-ND 4.0
- 上架日期8/9/2024
- 檔案類型EPUB + PDF
- 閱讀方式站內閱讀 / 檔案下載
- 0
- 0
發行版本
- 標準版
包括EPUB及PDF書檔